雪檐是寒区常见的自然积雪地貌之一,被广义地定义为山脊线或悬崖峭壁处由风吹雪形成的楔形凸起,往往出现在地形断层的高山山脊或者悬崖处(如图1)。其崩塌会诱发雪崩的形成,对滑雪者、登山客以及下游建筑设施和居民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如在挪威Svalbard的一个山谷地区,45%的雪崩是由雪檐坍塌造成的。
3月21日,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WSL)雪和雪崩研究中心 (SLF) 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了题为《美丽却危险:雪檐如何形成》的新闻报道,讲述了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程力学2018级博士生于鸿翔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交流期间完成的雪檐演化过程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已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he Cryosphere》上。于鸿翔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于鸿翔的博士生导师黄宁教授和国际冰雪研究著名专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Lehning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 达沃斯Monstein - Büelenhorn山雪檐和滑雪者(MarciaPhilliop / SLF拍摄)
于鸿翔同学在瑞士访问期间,在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WSL)雪和雪崩研究中心 (SLF)低温实验室中开展了雪檐生长的风洞实验,她利用SLF的天然雪造雪机和循环风洞再现了雪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通过理论与数值模拟分析了雪檐的生长物理机制。结果发现雪檐只有在中等风速下能够很好地形成:当风速太小时,雪只会均匀的沉积在山脊表面,无法向外悬挑;当风速太大时,颗粒会直接被强风带出垭口,并侵蚀雪床面,使得雪檐无法生长。这项研究成果被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认为为揭示雪檐形成和发展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提高了对能诱发雪崩灾害的雪檐生长过程的认识,在未来可以用于野外雪檐数值模拟和雪檐诱发雪崩的预测工作。
于鸿翔同学于2018年作为博士研究生进入黄宁教授课题组。该课题组在郑晓静院士、周又和院士开创的风沙环境力学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基于动力学过程的高寒山区与干旱区积雪水资源时空演化的多尺度、多物理过程的定量分析研究,得到了国际相关领域的高度认可。黄宁教授曾受邀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德国科隆大学和加拿大极地研究中心等国际冰雪研究权威机构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项成果是该课题组风沙(雪)两相流机理研究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瑞士联邦雪和雪崩研究中心先进的设施基础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也为促进我校国际合作交流做出了贡献。
扩展阅读:
新闻链接:http://www.slf.ch/en/news/2023/03/beautiful-but-dangerous-how-cornices-are-formed.html
文章链接:http://tc.copernicus.org/articles/17/639/2023/tc-17-639-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