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校友

【萃英大先生】力学教育家叶开沅

  叶开沅(1926—2007),浙江衢州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部。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兰州大学讲师、教授、力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的研究,专于柔韧构件的研究。1965年提出了处理非均匀弹性力学和弹性构件优化设计的阶梯折算法。1954年与钱伟长等合作研究“圆板大挠度”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钱伟长等合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弹性力学》等。

  1959年,为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叶开沅来到兰州大学数学系任教,创办了兰州大学力学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兰州,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相比于北京都要艰苦得多。加之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条件更加艰苦。这对于出生于南方的叶开沅和在十分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妻子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而更让叶开沅始料未及的是伴随于他的非正常工作环境:“只专不红的学术权威”帽子使他精神上备受压抑,工作中不时受到冲击更让他难以承受。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热爱,使先生不屈不挠,顽强地坚持下来,在兰州大学力学专业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业务主导作用。在反右运动和文革中先生被冤入狱,1977年7月出狱后,被以“临时工”名义安排在数学力学系资料室工作。先生利用这一机会,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重新展开了资料的查阅和研究工作。1978年底,先生的冤案在“拨乱反正”的大势之下得到了彻底平反,从此先生又开始在他热爱的力学教学科研岗位上拼搏。

  高水平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各专业办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检验办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先生离开科研氛围浓厚的北京大学来到几乎一张白纸的兰州大学创办力学专业,面对比他还要年轻的刚毕业教师与从数学专业转过来从事力学教学的教师队伍,如何提升他们的水平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为此,先生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作为突破口,并在后来的研究生培养中倡导以科学研究来带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众所周知,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大学一直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科学研究工作很少。先生不顾学科创建任务的艰巨、教学工作的繁重,一直没有间断科学研究。

  先生的这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理念一直传承至今,先生的言传身教也同时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兰州大学力学专业的学生。从1962年到1967年,兰州大学力学专业一共培养了6届毕业生,每当毕业生回想起先生当年为他们讲授的每一门课程时,都感慨不已,认为受益匪浅,都感谢先生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的知识传授与科研指点。1964年,针对先生当年主讲的《板壳理论》课程,一位学生在庆贺新年的对联上写道:“熟读板壳一本经,红专大道修前程”。

  先生以极大的科研热忱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在选题方面超越他自己的思考。当年,先生已经是力学界名闻遐迩的知名教授,很多年轻学子既仰慕他又害怕难以接近他,往往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而先生总是主动邀请学生到他家中畅谈(因当时没有现在的教师办公室与研究生学习室),简单轻松的寒暄之后,紧接着就是学术话题的讨论。先生经常告诫年轻学子做人要正直,要有追求和抱负,这也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发现有培养前途的学子,先生往往主动出击与之联系,鼓励他们来到兰州大学在他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并对他们取得的成果给予举荐。

  为了培养年轻人,让年轻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先生不仅帮助年轻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包括遴选科研方向、修改研究论文等,而且还积极推荐他们到国外大学交流访问。先生不计前嫌,对那些在“文革”期间错误地批斗过他的年轻教师只要还有意愿并具备一定能力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他都一视同仁地给予热情相助,在业务与行政两方面都与其他人一样给予同等使用,使他们一道为学科的发展发挥作用。

  也正是先生的这一良好愿望与宽广胸怀,在今天仍教育着、感染着、激励着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完成先生的未竟事业——促进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的蒸蒸日上而坚守着、工作着、奋斗着。

   (《兰州大学报》 第929期 2018年9月15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