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社会服务概况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致力于“科研先行,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的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模式,自建院以来为国家和地方环境生态、文物保护、灾害防治和智能结构等关键领域长期进行社会服务。
  在风沙电多场耦合领域,在郑晓静院士团队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不但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建立了科学合理草栅格结构体系并大范围推广应用,且还为我国某部卫星升空过程中遇到发射难题提供了重要科学咨询。
  在电磁固体力学领域,在周又和教授团队的长期攻关下,利用特殊复杂环境超导试验研究的和小波理论封闭解等方面的成果,推动提升了我国重要领域关键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重要理论的应用,为国家重要行业中关键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软硬件的平台支撑。
  在文物保护领域,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大力推动我国土遗址和石窟文物方面的保护工作,勘察规划保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类土遗址过百处,参与完成的项目中曾获“全国十大文物保护设计方案”和“全国十大文物保护工程”荣誉称号。
  在结构建筑工程领域,利用兰州大学工程实验中心的检测资质,完成了兰州市辖区内所有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检测工作,总计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为后续的鉴定、加固等工作鉴定了基础。研发并推广了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保护环境的新型装配整体式房屋结构体系,指导企业建成5个生产基地,编制了国家级、省级标准图集4部,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取得了施工方便快捷、质量稳定可靠、建造费用低廉的良好效果。
  在地质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利用灾害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现场观测数据的互证成果,为汶川地震甘肃灾区建筑物抗震安全性评估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理论支撑,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利用人工地基“架越”作用的力学机理和合理处理厚度的概念,有效地构建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措施方法,被列为了国家标准和甘肃省标准。
  学院近年在党政班子高度重视下和全院教职员工积极配合下,大力推动“产学研”和成果转化,当前学院已与甘肃省地矿局二勘院、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建立了科研服务合作机制及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近期,黄宁教授基于团队在祁连山区域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响应祁连山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地为政府献言献策,“关于科学有效手段开展祁连山水资源评估与管理”的建议发表在供政府部门参考的《甘肃信息决策参考》的刊物上,随后得到甘肃省委及相关领导的重要批示,并指示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情况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