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校领导调研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作

  9月22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马小洁深入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调研。党委常委王定峰、校长助理许鹏飞、李鹏杰等陪同参加调研。

  调研中,马书记一行首先参观了位于天演楼的超导电磁力学实验室,了解学院超导力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周又和教授与王省哲教授详细介绍了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专项,于2018年底按期成功研制出的国际上首台超导材料的电-磁-热-力全背景场自动调控与测量装置。该装置作为研究成果“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中的关键力学方法及应用”的四个发明点之一已于2019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与此同时,超导力学研究团队在超导力学的基础实验、实验装置研制和力学理论建模与计算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有效突破。马小洁书记饶有兴趣的听取了汇报并对超导电磁实验室开展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随后,在祁连堂327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院长黄宁介绍了学院的整体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重点介绍了学院的风沙(雪、尘)环境力学、超导电磁固体力学、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七个特色研究方向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下一步发展目标与工作规划。特别介绍了风沙环境力学在郑晓静院士主导下,目前在国际上已形成了风沙及沙尘暴环境力学的中国学派,下一步将瞄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解决相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建立拥有自主产权的数值模拟软件和实验观测装置。同时,学院还将风沙研究拓展到积雪水资源评估预测以及国防等领域并取得了有实质性进展的成果。超导电磁固体力学在周又和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超导力学研究的主导单位,为我国百余台超导磁体的研制设计与制备提供了从“0“到”1“的力学支撑。下一步将筹划申报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项目来对其装置进行升级以满足我国自主建设聚变堆的超导磁体功能性实现与安全运行的重大需求。

  周又和教授在交流座谈中详细指出学院教学与科研并进,在开拓新领域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科研工作做到了“做实”“做大”“做强”。今后,将主要针对我国的热核聚变能自主建堆与其它大型科学装置中的高场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与制备所面临的”卡脖子“共性关键力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期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形成自主设计理论与方法。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展示平台做大做强,使我校“超导力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靓丽名片。小波计算已建立并形成了小波高校高精度数值求解新方法的基本框架,特别是目前针对数值计算这一国家“卡脖子”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周又和教授希望学校能从三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希望学校考虑到工科发展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二是考虑到学院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可以整合资源改善实验室办学条件,尤其超导力学实验室空间严重不足导致很多有特色的实验装置没法同时摆放,同时也要增加编制来缓解学院各类人员紧张的问题;三是针对学院学科建设和特色研究,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力。

  会上,王记增、王省哲、谌文武、郭永强等老师也畅所欲言,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表达了意见和规划建议。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就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学科评估、本科教学、研究生招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马小洁充分肯定了学院取得的成绩、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认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展示出了非常好的发展态势。同时,马书记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依托好的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学院以科学研究为手段,依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科研反哺教学,避免就教学谈教学。二是要均衡学科发展。在继续做好优势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其他几个方向的显示度值得学院好好下功夫。三是要做好师资队伍规划。鉴于目前学院师资体量较小,希望学院今后在工作中加强“稳培引”工作,尤其是做好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院的改革和规划制定中来,并鼓励青年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快速实现自我成长。四是要聚焦特色领域,加强平台建设,学院要在争取大项目的过程中,推动平台建设,谋求长足发展。学校也将与学院一起做好结构实验室共建的后续推进工作。

  李晓莉代表学院感谢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对学院的关心、支持和肯定,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对学院谋划“拓工”发展路径、编制“十四五”规划、迎接第五轮学科评估等工作都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指导意义。学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带动效应,进一步凝练特色,形成清晰的学科建设思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快“双一流”建设。

  学校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人力资源部、科研院、研究生院、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班子成员、研究所所长、系主任等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