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报告题目:材料动态性质多尺度数值模拟及挑战
- 报 告 人:祝文军 研究员
- 报告时间:2023年4月6日(星期四)9:30-10:40
- 报告地点:祁连堂322报告厅
- 主 持 人:王省哲 教授
- 报告人简介
祝文军:博士、博导,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项目总师/所科技委委员。历任物理力学研究室主任及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三室主任。先后在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复旦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0-2002年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材料动态响应、极端条件含能材料化学反应、新型材料高压合成及工业安全等研究工作;承担和参与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 Int J Plasticity、Phys Rev B/E、APL、Nanoscale等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发表150余篇,引用超2000次。出版书籍1部、主编专刊1辑。获得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现任《高压物理学报》编委、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委会委员及秘书长、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高压专委会主任等。
- 报告摘要
材料动态性质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概念首先在20世纪末禁核试条约签订前,由美国核武器相关实验室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解决过去主要靠场地试验确定的经验成分,实现工程的全物理设计与评价。由于该思路契合了人们对材料性质的认识规律,从传统宏观尺度认识走向微介观机理认识,因而迅速从力学、物理学拓展到其它自然科学领域,不仅在美国能源部相关国家实验室掀起多尺度研究热潮,而且迅速扩展到其它大学和研究所。在短短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中,不仅建立了不同尺度的数值模拟和理论方法,在局部问题研究中甚至建立起跨尺度的模拟框架,甚至部分成果已在国防和国民经济等应用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动态性质多尺度数值模拟在中国发展的二十多年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与国内外多家研究单位紧密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在报告中,仅从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视角,从不同尺度上选取重要问题,简明介绍其中的重要进展,同时介绍材料动态性质研究的背景,以及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目前国际上存在难点和挑战。希望能为愿意了解材料动态性质研究的高校老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