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

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

  防灾减灾研究所以西部地区频繁发生的山地滑坡、风沙、风吹雪、文物病害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各类灾害的发生机理、成灾模式和防灾减灾工程对策。获得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近20篇,研究成果为土木工程建设、人居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地质灾害方面,选择重大滑坡和泥石流事件为实例,研究了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识别,启动和运动过程机理,创新性的将地球化学、GIS和和非线性分析方法融入到了灾害评价中,灾害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现场观测数据的互证成果为汶川地震甘肃灾区建筑物抗震安全性评估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风沙灾害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风沙带电与风沙电场的实验研究,定量阐述沙粒带电对沙粒基本运动的影响,为探求沙尘暴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流场涡排列模式的草方格防沙方案,设计出了与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相吻合的草方格理论预测尺寸。道路工程风沙灾害防治方面,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研究,为设计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
  壁画和土遗址保护方面,深入开展文物病害机理研究,提出了壁画酥碱病害的“水盐运移说”;编制了土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勘察、试验、设计行业技术规范,构建遗址保护加固学术理论体系。在国内高校设立了第一个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获批石窟寺及土遗址保护规划、勘察和设计甲级资质。主持和参加了5项科技支撑计划,并完成了大量的土遗址保护加固工程。完成的2项加固工程获得“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称号。干旱区土遗址加固保护成套技术达到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防灾减灾研究所将关注防护工程有效性评价和灾害突发相变的理论研究,强化黄土山区削山填地潜在的地基基础病害,区域性弱胶结砂岩对城市地铁及山区道路工程威胁,不同时空尺度文物遗址物理-化学-力学相互作用与赋存环境多场耦合的研究。